close

紀錄:Char

談林文中舞團《小》
這個作品以往在皇冠演出,那麼這次在文山分館─這個不怎麼寬敞的舞台卻有很長的觀眾席的展演空間─中是否有在作品上做了一些更動呢?對Joda來說很難想像在這樣的場合演出的狀況。

林文中說,由於舞台的架設是在鏡框式舞台中間,原本是打算將舞台向觀眾席延伸,但礙於經費難以施行(不僅是舞台裝設,還有燈光也跟著必須延伸,種種條件…)。於是在離觀眾較遠的舞台考量下,採取的方式是以較大的節奏變化與動作,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然而林文中認為,這個作品在搬回鏡框式舞台後最大的發現,就是不適合搬到鏡框式舞台!

文中也提到了這個作品當初創作的時候就打算要巡迴很多次,並且像是在美術館等場所演出。多次展演的好處是,表演者在一次作品成型之後,有較多次的收入回饋。而這次文山分館的演出是對方的邀約,對方的期待在於較小的成本上能有著高品質的演出,所以政策上採取了挑選認為較為精采的作品作為重演。

那麼,將來在美術館的表演中,會想要有什麼樣的變化呢?林文中認為,在美術館可能會像個裝置,而想要著重的是在表演的狀態,思考人為什麼被放在一個空間,與整個美術館的建築空間如何呼應。

《小》的舞台是由兩個L型壓克力版與一面牆組成,面對觀眾的那面又加上了三排鐵絲(林文中說是自己三八想加上去的)。陳阿阿認為皇冠小劇場的那面牆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讓人好奇一開始作品預設的演出地點是否就是皇冠。「事的。」一開始的確是就打算在皇冠小劇場裡作的演出,並且可以作為以後巡演的作品。而在最開始選擇在皇冠小劇場表演的原因,林文中是過去曾經在那幫忙編過舞。而在創作的過程中覺得皇冠的空間好小好矮,就想要把這樣的缺點變成創意。有人問:「為什麼不做更小?」林文中認為當然不是不可以,只是當小到最後,可能只能容納三個觀眾的話,也太過不符合效益了。

許多人認為舞台從不同的視角來看有著不同的趣味。那為什麼不讓觀眾坐在三面呢?皇冠小劇場的椅子本身不容易移動,成為林文中的考量。而在皇冠小劇場的演出中,面對觀眾的舞台其實是有個延伸的,有場林文中在跳到外面的時候還對觀眾摸了一下…。

表演藝術雜誌(PAR)曾有過一篇文章《「小」只是小,還是可以更大?》(編註: 2009年1月,193期,作者陳品秀)。然而對林文中自己來說,要的《小》就是這樣封閉的、有點單調的可愛,就是要小到只討論辭海中那十二個意思,而不想要再是其他的。林文中說著自己的固執,《小》不像《情歌》一樣那麼的為觀眾而作,卻是讓自己珍惜的作品。整個創作過程是很封閉的,一種很憋的空間中、跳起來很不舒服的狀況下跳著

在作品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動作先於音樂出來的。在語音樂製作溝通時,林文中會有很多的意見,甚至會主動拿些音樂給對方聽。顏寧反應了作品中有許多衝撞的動作,然而在整場演出中重複的衝撞讓衝撞本身越來越平淡。林文中認為這是需要改進的意見。林文中說很多表演是在演出的過程中加上去的(例如跑到外面摸觀眾),禮拜四演到禮拜日時,可以說是有很多的變化了。

這是《小》的第二次公開演出了。BINDO在場剛好沒有兩個場次都看過的觀眾。於是依雯提問啦:「沒有看兩次的理由是什麼?」文中更接著提問:「Pina Bausch的《康乃馨》再演會不會想看第二次?」有人認為已經知道這是一個純肢體的演出,雖然知道這次的發表有做些調整,但看起來還是比較累的。而這個時候很多表演同時再發生也是事實,已經看過的人(包括老師們)都有著失去好奇心的現象。對於很多人來說,不看第二次的理由都不一樣。

這次巡演離上次公演的時間也沒有很久,對有些人來說還未構成再看一次的動力。會再看一次的理由主要是…要寫作業、那是老婆的作品,或是那真的是個很棒的作品還想再看一次。(編者按:對我而言會想看第二次的理由,有作品造成的影響力考量。若是這個作品在距上次演出後造成了許多的影響力,會是回顧一個作品的主因。)

有人提及了這樣的表演空間會讓自己想要走到壓克力框裡貼著看的慾望。Char(編者)在看的過程彷彿看著另一個世界(或者說是孤島)的人進行著自己的秘密活動,彷彿與觀眾沒有什麼具體的關聯;看的時候會有著那麼點希望:某個時刻裡這群人會走出來到觀眾前,形成具體的對話,讓我們理解在框框裡熱衷的事物究竟是什麼。

談到了創作者跟觀眾的曖昧關係。林文中打算一支作品做給自己、一支作品做給觀眾。那麼觀眾對於創作者而言是什麼呢?為什麼要觀眾走進劇場看自己的演出?林文中說創作有件事情其實是重要的,那就是有舞者可以聽自己說話。而一起工作十個月其實也是對於一起工作的舞者有著相當的喜歡。表演的過程也是觀眾的參與。觀眾的反應也提供了很多的意見。如台北民族舞團《舞語台灣》的作品就讓林文中覺得以後不會在民族舞團做這樣的作品了(許多人認為這就是現代舞而已),某部分也是涉及舞團有著不同的觀眾群。

謝杰樺問林文中為什麼要創作。林文中說有時候創作中就是在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而當初念猶他大學念創作的動機,有部分是認為創作課較為有趣。

談顧凌睿的畢業製作《落月》

Joda認為這支作品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現代舞但是表演的方式卻有著東方「氣」運行的感覺。Char(編者)認為這支作品有趣之處在於:凌睿就是在跳現代舞,動作的質感與線條性相當的像是我們一般稱作「西方舞蹈」的樣貌。但是整體呈現出來的意境卻是東方的、中國式的,像是用西方的身體在表達東方情境一般。

談黃筱蓉的畢業製作《身體反思》

對常常參加民族舞蹈大賽的依潔來說,不覺得這樣的表演有傳達了「過度」的內容;對於舞者來說,這樣過度的使用作為表演似乎顯得理所當然。如果我們是要看過度使用,那為什麼不看體操就好呢?Char(編者)認為,當看到把「過度」當成「理所當然」的表演時,更想回頭去問:「那個正常的界線在哪裡?」而在看的過程中形成對話。對Joda這樣知道筱蓉傷勢的人來說,的確是知道筱蓉「正在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的。

談到音樂。這個作品上半段的音樂結構很有意思:一開始是電子音樂與低音沉重的鋼琴聲,漸漸加入了小提琴並且不斷的重複,而人聲的表現有種孱弱但是又堅定、持續發展的樣貌,反而形成了另一種強烈。而在筱蓉的表演中,強力的過度使用,表演進行的過程看不到身體孱弱的那一面(Joda詮釋中最後舞者終於倒下的樣貌),這樣音樂與肢體的對話,形成了音樂似乎提醒著觀眾某些我們看不到的身體層面




編者註:本次討論較多的時間是林文中回應參與者的問題,較少來自於觀眾分享的部分。《4->7+》的討論可能是因為上次有了一些討論,本周討論量較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