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評PO網人人寫 舞台變大了

  • 2010-02-01
  • 中國時報
  • 【汪宜儒/台北報導】
熱愛藝術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立廣藝基金會,要在廣達總部廣藝廳推動表演藝術。圖/黃智銘

熱愛藝術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立廣藝基金會,要在廣達總部廣藝廳推動表演藝術。圖/黃智銘

     每回看完表演,有感想、想討論,是不是常苦於沒抒發與交流管道呢?網路的開放改變這點,目前,在表演藝術圈出現了「每週看戲俱樂部」、「BINDO」等網路交流平台,台大批踢踢BBS站中的Drama版、國藝會架設的藝評台,都是熱門討論空間。讓素來嚴肅艱澀的藝評,在質量產生變化,多了活潑與親切。

     過去,表演藝術評論主要刊載在小眾刊物上,執筆的不是學者就是圈內人。僅有的互動討論與分享交流,只有劇團演出後舉行的座談,根本沒有公 共平台供觀眾交換意見。對於劇場界人士來說,其實也無從吸納觀眾的意見獲得反饋,對觀眾來說,也無法透過與創作者或其他觀眾的討論,更加理解表演樣貌。

     打造新平台 表團與觀眾有交流

     成立於二○○六年,旨在提供觀眾交流的「每週看戲俱樂部」,由一群愛看表演的網友發起,編輯成員十多名,包括文字工作者、劇場創作者,也有學生與上班族。他們天天更新演出訊息,也提供演前預報與演後討論的空間。

     編輯之一、劇場工作者張吉米表示,「以前看完戲、導完戲,就像是放屁,一下子就沒了,連味道都不留。在這邊,不論是觀眾或劇場工作者,都可以一起討論。」編輯林乃文說,我們希望打造的是平民式的、屬於觀眾的平台。

     去年底創立、由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所學生組成的「BINDO」,則複合了部落格臉書等網路空間,配合成員定期聚會的討論紀錄,鎖定舞蹈節目為討論主題。創辦人謝杰樺表示,一開始只是他與幾位友人定期聚會,談論演出或觀賞的心得,後來延伸到網路,讓持續的討論跨越時空繼續發生。

     不負責胡扯 就怕失去討論原意

     透過網路,多元的討論意見找到出口,但網路平台的自由開放卻也不免引發「匿名不負責任」、「人人有意見,那藝術評論價值在哪裡」等思考。

     「這類的網路平台有即時性,提供了一個空間給一般觀眾發聲的管道。」北藝大講師耿一偉表示,「評論和演出一樣,也該被競爭、被比較。」不過他也提點出,「網路的自由開放是優點也是缺點」。

     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就感慨,「在這樣多元開放的時代,『說』這件事已不值錢,人人都可發表意見、人人都有觀感。」以網路為發表評論或討論的 平台,王墨林並非不贊成,但他強調,「藝術評論有其價值,是因為那必須具有評論者的基本態度與方法論,現在網路上的評論與意見,部分不免流於情緒性的抒 發,有的胡扯亂扯不負責任,那也就失去意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